杨玉环的悲剧,其实就是李隆基造成的,杨贵妃惨死马嵬坡的原因!

来源:李天侃娱乐2023-05-05 08:43:34

公元737年,52岁的唐玄宗,看中20多岁的儿媳杨玉环。唐玄宗召见儿子,说:“朕想要娶你的妻子,再给你重新找一个,你可愿意?”寿王李瑁张了张嘴,想拒绝,又没有那个胆量,只好看着父亲抢走了自己的妻子。

开元二十二年的时候,杨玉环嫁给了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,夫妻感情甚笃。3年后,公爹唐玄宗因武惠妃去世,郁郁寡欢,有人进言寿王妃“资质天挺,宜充掖廷”!

于是玄宗宜玉环入内宫,喜其美貌,抢为己有。为遮人耳目,防止扒灰私议传播,有损皇家声誉,玄宗下令玉环出家修道,并赐号太真,搬出寿王府,住太真宫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之后为了补偿儿子,玄宗为寿王李瑁娶韦昭训之女为妃后,就迫不及待地将杨玉环迎进宫里,正式收纳,册封贵妃,宫中礼遇等同于皇后!

唐玄宗抢走杨玉环之事,唐朝诗人李商隐曾在诗歌《骊山有感·咏杨妃》中写道:

骊岫飞泉泛暖香,九龙呵护玉莲房。平明每幸长生殿,不从金舆惟寿王!

这首诗说明唐玄宗强占杨玉环,并不顾及寿王李瑁的郁闷与尴尬,更追论世人的非议。

杨玉环备受恩宠,除了天生丽质、性格婉顺之外,一个重要原因是她精通音律,擅长歌舞,并善弹琵琶。虽然身材丰腴,胡旋舞却跳得精妙绝伦,深得精通韵律的玄宗喜爱。

玄宗曾经研习印度佛曲《婆罗门曲》(并非野史和演义中说的幻游月宫),加上自己的想象和感受,创作了《霓裳羽衣曲》,用以咏唱众仙女翩翩起舞的意境。玄宗将其交给杨玉环,命她依韵而舞。

杨玉环稍加浏览,便心领神会,当即载歌载舞。歌声宛若凤鸣鸟啼,舞姿蹁跹如天女散花,使观者仿佛身临众仙齐舞、飘渺神奇的瑶池之会。

杨玉环对乐曲领悟之深,表现力之强,令玄宗兴奋不已。二人此后妇唱夫随,弹奏乐器,谱唱新曲,逍遥快活,这一对老夫少妻真可谓艺术领域的知音,歌舞世界的拍档。

玄宗浸淫于此,乐此不疲,甚至忘了军国大事,任由李林甫、杨国忠胡作非为,打击残害忠良,大坏府兵之制(后果是“安史之乱”时内地无兵可用),自己一味沉浸在安逸娱乐之中,把好端端一个“开元盛世”最后弄得徒有其表,说得过一点,还真是“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”,看似强大,实则外强中干,不堪一击。要不然,安禄山也不会一时发难,就很快闪击中原,攻取二京,玄宗自己狼狈逃窜,大失民心,仓促让位。

杨玉环的多才多艺与美艳,正史和野史多有提及。如褚人获所著《隋唐演义》中提及杨玉环与梅妃斗诗,曾经讥讽梅妃的诗云:

美艳何曾减却春,梅花雪里亦清真。总叫借得春风早,不与凡花斗色新。

不管两位妃子如何争风吃醋,单从诗词方面讲,杨玉环连讽带刺的水平已经超过了常人,绝非平庸之辈。

如果说杨贵妃与梅妃斗诗属于作者杜撰,在《全唐诗》中收录有杨贵妃所作的《赠张云容舞》不应该有假,其诗云:

罗袖动香香不已,红藁袅袅秋烟里。轻云岭上乍摇风,嫩柳池边初拂水。

杨贵妃写女人的舞姿,比之秋烟芙蓉,若隐若现;复比之岭上风云,飘忽不定,人生无常;更比之柳丝拂水,婀娜轻柔,衬以罗袖动香,可谓出神入化。不仅如此,杨贵妃又随即配上曲谱,为云容伴唱助舞,在场的人都为她兼擅歌舞与诗赋的才气倾倒。

至于杨贵妃的姿色,同时代大家们的诗词不胜枚举。李白诗云:

名花倾国两相欢,常得君王带笑看。解释春风无限恨,沉香亭北倚栏杆。

白居易《长恨歌》诗云:

天生丽质难自弃,一朝选在君王侧。回眸一笑百如生,六富粉黛无颜色。春寒赐浴华清池,温泉水滑洗凝脂。侍儿扶起娇无力,始是新承恩泽时。云翼花颜金步摇,英蓉帐暖度春宵。春宵苦短日高起,从此君王不早朝。承欢侍宴无闲暇,春从春游夜专夜。后富佳丽三千人,三千宠爱在一身。

作为风流天子的唐玄宗,能如此宠爱杨玉环,足可见其魅力无限,色艺俱佳。

因杨玉环受宠,惠及其姊妹及父兄,三姊妹先后被封韩国夫人、虢国夫人、秦国夫人,兄长杨国忠被封右丞相,操纵朝政。

家族娶了两位公主、两位郡主,地位尊显,无以复加。白居易《长恨歌》诗云:

姊妹弟兄皆列土,可怜光彩生门户。遂令天下父母心,不重生男重生女。

杜甫《魏国夫人》诗云:

虢国夫人承主恩,平明骑马入金门。却嫌脂粉污颜色,淡扫蛾眉朝至尊。

这种爱屋及乌的宠幸,甚至改变了中国农耕社会重男轻女传统的观念,在几千年历史上并不多见。为了满足杨贵妃喜食荔枝的嗜好,唐玄宗开辟绿色通道,不远千里从蜀中专送荔枝,驿道上出现了一道绝无仅有的风景线。

杜牧诗云:

长安回望绣成堆,山顶千门次第开。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。

这种个人生活的奢侈,除了帝王,估计无人能够做到,当然,杨贵妃在后宫争斗中也并非一帆风顺、随心所欲,其原因有唐玄宗风流多变的一面,也有她“妒悍不逊”的女人通病。

杨贵妃入宫受到无比宠幸之后,因唐玄宗拈花惹草,杨贵妃吃醋大闹,触犯天威,先后共有两次被唐玄宗遣回。有据可查的正史记载如下:《旧唐书。卷五十一》记载:

“五载七月,贵妃以微遣送归杨锸宅”,“天宝九载,贵妃复仵旨,送归外第”。《新唐书.卷七十六》记载:“它日,妃以遣还锸第,比中仄,帝尚不御食,答怒左右。高力士欲验帝意,乃白以殿中供帐,司农酒饩百馀车送妃所,帝即以御膳分赐。力士知帝旨,是夕,请召妃还,下钥安兴坊门驰入。妃见帝,伏地谢,帝释然,抚慰良源。”

《资治通鉴》记载:“妃以妒悍不逊,上怒,命送归。”这几部正史都没有正面详细地说明这件事发生的过程,但异口同声地说是杨贵妃因犯错误得罪了唐玄宗而被送回娘家。

《资治通鉴》记载的理由是“妒悍不逊”,究竟发生了什么,还是没有说。正因如此,才有大量野史进行演义,甚至杜撰出了匪夷所思的故事情节。

可以猜想得到的是,唐玄宗贵为皇帝,富有四海,虽然宠爱杨贵妃,但绝不会一棵树上吊死,就像俗语说的再好吃的东西一天到晚吃,早晚就会腻。

唐玄宗偶尔召幸别的嫔妃或宫中美女不可避免,杨贵妃为此言语不和,触怒天威,被遣送娘家,出于常理。唐玄宗为抑制杨家权势,两次遣送杨贵妃回娘家。

至于演义或传说中提及的梅妃江采平,因(《旧唐书》《新唐书》(资治通鉴》,甚至鲁迅先生的《中国小说史略》都没有记载或论述,应该说梅妃是后人牵强附会,唐玄宗并没有江采平这个喜爱梅花的妃子,因此不再论说杨玉环与她争风吃醋的过节。

司马光在《资治通鉴》卷二一六所载的杨贵妃为安禄山“洗儿“之事影响最大,流传最广。司马光在书中如是说:

“禄山生日,上及贵妃购衣物....召禄山人禁中,贵妃以锦绣为大襁褓,裹禄山..士自往观之喜,赐贵妃洗儿金银钱,复厚赐禄山..自是,禄山出入宫掖不禁,或与贵妃对食,或通宵不出,颇有丑声闻于外。”

按说司马光学识渊博,治史严谨,可为了给帝王编一本好的“素质教育”教材,竟然弃正史于不顾,只是把污水往杨玉环身上泼。对此,许多人都颇有非议。

清代著名学者袁枚更直接地为杨贵妃鸣不平:“杨妃洗儿事,新旧唐书皆不载,而温公(司马光)通鉴乃采《天宝遗事》以入之。岂不知此种小说,乃村巷俚言...乃据以污唐家宫闱耶?”

而关于《天宝遗事》一书,早在南宋初,洪迈先生便指出“固鄙浅不足取,然颇能误后生。”

真是不幸言中了!贵妃洗禄儿的讹传,竟被一位老学究(司马光)堂而皇之地放在正史,一讹千年。由此杜撰出来的所谓传奇、演义难计其数。

但从其他正史看,杨贵妃并没有与安禄山私通(大唐内宫禁卫很严,耳目众多,两个胖子既没有私通的机遇,恐怕杨贵妃也看不上大腹便便的安禄山),至于安禄山最后反叛,一方面是杨国忠陷害威逼,一方面是安禄山个人私欲膨胀,其结果是弄了个三败俱伤:

“安史之乱”葬送了大唐盛世,唐王朝由此转向衰落,杨国忠被禁卫军哗变乱兵所杀;安禄山被儿子庆绪与严庄密谋所弑,都没有落得好下场,而且背上了千古骂名,遗臭万年。

备受宠幸的杨贵妃为何没有被册封为皇后,我们只能从有关记载中发现和挖掘线索,进行相关论证和推测。目前形成的基本共识如下:

一是:唐玄宗得到杨贵妃的手段卑下,并不光彩。根据《旧唐书新唐书《资治通鉴》等史书记载,杨玉环原为唐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王妃,武惠妃死后,唐玄宗强占儿媳杨玉环,册封其为贵妃,宠爱有加,大肆封赏杨家一门,但毕竟从儿子手中抢来贵妃有违伦理。虽然当时风俗开化,但纲纪伦常的主体还是存在的,让这么得来的妇人做皇后显然无法“母仪天下”;

二是:如果封杨玉环为皇后,势必将寿王李瑁心中压抑的怒气激发出来,发生政变也很有可能;

三是:自杨贵妃得宠后,她的兄妹亲戚都得到了朝廷的重用,已经发展成了一股庞大的政治力量,如果再封她为皇后,必将引起大臣的反对和权力的倾斜,这对维护稳定很不利;四是杨贵妃跟随唐玄宗十五年一直没有子嗣。古代册封皇后是件非常重要的大事,要君臣参与,昭示天下,册立的皇后必须是懿德懿容,能起到垂范万众、母仪天下的作用,她所生的儿子也将被立为太子,日后承继大统。

因此,皇后与太子一般应当是母以子显或是子以母显的。当时太子李亨已立多年,成长正常,杨贵妃又迟迟生不出儿子,所以实在没理由封她为皇后。

如果霸王硬上弓,立杨贵妃为皇后,很可能引起太子、寿王李瑁,甚至朝廷大臣的反对,发生宫廷政变的可能性也存在,唐玄宗断然不会去冒这个险。

唐天宝十四载(755)十一月,范阳、平卢、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,反杨国忠为名起兵造反,先攻取东都洛阳,后攻破潼关,兵锋直指长安。

天宝十五载(756)六月,杨国忠建议唐玄宗幸蜀(今四川成都)避其锋芒,玄宗仅带少部分皇室贵胄自延秋门仓皇出逃,途经马嵬驿(今陕西兴平市西)时,诸军不进,以龙武将军陈玄礼为首的禁军军士进行兵谏,一致要求处死召乱起衅的杨国忠及杨贵妃。

随后士兵哗变,乱兵杀死杨国忠,屠割肢体泄愤,同时杀其子户部侍郎杨暄、韩国夫人、虢国夫人和其子裴徽并杨国忠妻子幼儿,被陈仓县令薛景仙率吏民追捕,尽被诛戮(其时秦国夫人已死)。

《旧唐书·杨贵妃传》记载: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,认为“贼本尚在”,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后患。唐玄宗无奈,与贵妃诀别,“遂缢死于佛室!”

《唐国史补》记载,高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(此时杨贵妃38岁唐玄宗72岁)。这就是白居易《长恨歌》中的“六军不发无奈何,宛转峨眉马前死”的典故。

杨贵妃缢死之后,陈玄礼及禁卫军将官亲临现场进行了确认,然后出来跟禁卫军士兵解释,不久之后,哗变的士兵解围而去,唐玄宗得以安排后事,继续人蜀。

至于后人传说的杨贵妃用替身,使障眼法诈死,历经千难万险最后东渡日本之说,我认为纯属想当然。退一万步讲,陈玄礼等人逼迫唐玄宗缢死杨贵妃,他们能不认真查验吗?否则挫骨扬灰、诛灭九族的就是他们了。

当然,希望杨贵妃有个完美结局的人大有人在,就连同时代的白居易在《长恨歌》中也说:“马嵬坡下泥土中,不见玉颜空死处。”

白居易其实想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所谓爱情渲染成永恒的主题,凸显和对应这首叙事诗的结尾:“七月七日长生殿,夜半无人私语时。在天愿作比翼鸟,在地愿为连理枝。天长地久有时尽,此恨绵绵无绝期。”

38岁的中年美妇杨玉环香消玉殒于马嵬驿,其悲催的人生轨迹令人可爱、可悲、可怜、可叹!

杨贵妃的可爱之处在于天生丽质、通音律、善歌舞、诗词谱曲兼能,可以说是当时的专业人才,称之为大家毫不为过。这样一个音乐舞蹈艺术领域的奇葩,自然深得精通音律的唐玄宗喜爱,其实见过杨贵妃的人都喜爱,只不过无人能与唐玄宗相比,只能徒生妄想,安禄山就是其中之一。

杨贵妃的可悲之处在于命运多舛,先寿王,后公爹,何去何从全不由自己做主。先嫁寿王,年龄彼此相当,感情甚笃,琴瑟和谐。被公爹强占,既有含羞忍耻之初心,也有遇到知音的喜悦,更不用说享不尽的荣华富贵,穿不完的绫罗绸缎,吃不尽的奇异珍馐。也许物极必反,最后杨贵妃在奢华之后,被哗变士兵威逼,用白绫结束了自己年仅38岁的生命。这种命运的跌宕变化,非一个弱女子能够改变。

杨贵妃的可怜之处在于妒悍不逊,恃娇宠,耍个性,二度被遣回家。作为一个胖美人,多才多艺,不但是玄宗音乐艺术领域的知音,同时又性格婉顺,善解人意,可谓是玄宗的精神伴侣和小棉袄。即便如此,她也不能随意干涉玄宗的风流多情,真正做到“三千宠爱在一身”因恃娇宠,耍个性,忤逆了玄宗,皇帝老儿就宣旨:“着高力士即刻将轻车送她还杨家去,不许人侍。”

当玄宗感到寂寞无聊想起她时,命内侍霍韬光赍御前食物及珍宝奇玩至杨家,宜赐妃子。杨贵妃涕泣说道:“妾罪该当万死,蒙圣上洪恩,从宽遣放,未即就戮。今又忽遭弃置,更何面目偷生人世乎?今当即死,无以谢上,妾一身衣服之外,无非圣恩所赐;惟发肤为父母所生,窃以一茎,聊报我万岁。”遂引刀自剪其发一绺。

玄宗闻霍韬光所见所闻,大为惋惜,随即命高力士以香车乘夜召回杨妃。在当晚的私宴上,杨贵妃把盏跽(长时间双膝着地,上身挺直)献道:“不意今夕得复睹天颜。”玄宗掖之使坐,是夜同寝,愈加恩爱。这样一对欢喜冤家,还真有点“手剪青丝酬圣德,顿救心志重迷感。回头再顾更媚主,从此倾城复倾城”的意思。

这说明无论杨贵妃如何得宠,只要触犯玄宗的底线,照样弃之如敝屣。其实,杨贵妃就是一个寻常女人,毫无任何优势可言,以两次被遣送回家说她可怜,应该不为过。

杨贵妃的可叹之处在于胸无心机,不争权,不谋位,以贵妃之身终其一生。中唐以前,先后有武则天篡唐建周称帝,韦后鸩中宗临朝听政,这些宫廷政变中的女人,想必杨贵妃耳熟能详,但她只喜欢诗词歌舞,锦衣玉食,安于被宠,从不谋求皇后之位(可能与她没有子嗣有关),干预朝廷决策。

虽然玄宗爱屋及乌,赏赐了杨家一门无数高官厚禄,但这与杨贵妃似乎没有多大关系。当了12年贵妃,虽然享受皇后待遇,却没有名分,以贵妃身份命丧马鬼驿,着实可怜、可叹!

后人题咏马嵬驿的诗词很多,我以为清朝翰林缪东麟的子弟书《忆真妃》极具代表性,现选录如下,与读者共同分享:

马嵬坡下草青青,今日犹存妃子陵,题壁有诗皆抱恨,入祠无客不伤情。万里西巡君前去,何劳雨夜叹闻铃。

最后以一首小词做结,送给大家:

秽事讹传愈千年。诗曲精妙当世赞,胡璇绝伦仙女美。七夕私许鸟枝愿,三镇战火二都漫。马见白统香魂散,孤坟青冢任评弹。

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!关注遥山书雁,带您领略文化的博大精深!

责任编辑:

标签:

  • 路线
河南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23例
天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0例、本土无症状感染者8例